本帖最后由 范先生 于 2024-4-21 14:30 编辑
借了两本书,其中一本是冯唐的《活着活着就老了》,缘由是有一种看看名人们是如何面对当下困扰的每一位老年话题。这本书里对我最感兴趣的一节叫《择一城而终老》,反复阅读了两遍。 文章说,选择一个城市终老,这个城市一定要丰富。衡量丰富程度的要从四个角度来叙说:第一是时间,时间的丰富是指建筑的历史跨度;第二个是空间,是指建筑的多态性;第三个是时间空间的集中度,也就是能够在最短的时间里到达最丰富的空间;第四个是人的丰富,是指“五胡杂处,万邦来朝”,我的理解是各种各样的人都要有。于是,作者筛选了几个城市:上海不理想,虽然路网密集,生活精致方便,建筑也算有品位,但年代都太短。至于人也是太一样,一样上班为老伴打工,下班勤恳陪老婆价值体系完整稳定;香港不理想,我的理解是建筑过于密集,没有伸展的空间;纽约不错,也够老,绝对的“五胡杂处”,但是吃的太差,一个“五粮液”川菜馆,一道不麻不辣的鱼就算纽约的头牌了;古巴不错,够老,但是当今那里是土地公有,住房公有,想买房子也没人卖给你;最后想还是北京,曾经三次回北京,没有一次见到蓝天,尽管如此还是想在北京的城乡结合部自己设计,自己人当工头建造房子。尽管并不适合人类居住,但还能混吃等死,灵魂不太烦闷。 这位作者是71年出生,作家,协和妇科博士,写这本书才三十多岁,已经早早规划起自己到老的生活。自然也会联想到当下,不少年轻人,其中包括我的儿女们都想退休,羡慕我们无忧无虑的休闲生活,想利用自己的特长做自己最喜欢的事情。 今天早上与老伴的散步也说起是否也想“择一城而终老”?毕竟我们不是冯唐那样的“理想主义者”,想到了去香港,纽约,古巴终老,而是脚踏实地考虑如何养老,在那里养老。老伴不作回应,其实也没办法回应,到身不由己的时候由儿女决定操作,届时很可能是难以抗拒从命的。我们这里21室年届九十的老人几次摔倒不得已被儿子送到养老院,而13室也是近九十的老人得知21室老人一个多月病故消息,断然打消了去养老院的念头,情愿请一个24小时保姆,然而这个保姆能够找得到吗?很难说,因为脾气太古怪,动不动骂人,谁能受得了? 对于我们来说,虽然还没有到确定“终老”的方式方法,但早晚都会面临。选一个适合自己的:也可以“择一城而终老”,也可以是居家,也可以抱团,也可以去养老院,只是时候未到,到迫不得已的时候接受儿女们的安排已是身不由己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