猪头肉
我家小区门前的一条街,有个“老闫头黑肉店”的联锁店,这里的人络绎不绝。清晨路过,看到门前放了十几个猪头,伙计们用天然气罐点着气焊枪,用火把猪头毛一个个烧净。看着这火红的场面,不由得让我想起自己经历的一段段吃猪头肉往事……
小的时候过年,父母都要想办法买一个不管大或小的猪头来家。那时家里孩子多,条件不太好,一是猪头肉便宜,二是图个吉利用来祭祀祖先后再食用。有一年过年,山东老家里来了客人,母亲做了许多菜,其中一盘下酒菜“猪头肉”香味四溢,外焦里嫩,客人非常喜欢,再配上一瓶老白干,吃的麻香。炕头上客人与我父亲又说又笑,一唠就是半天。那时我年纪小,上不了桌陪客人,只能在旁边看着咂咂嘴。
大约我六年级时,一次参加农村亲属的婚礼,婚宴上摆满了各种各样菜肴。由于家里杀了一口大猪,菜肴比较多还是猪肉。那时城市里供应的是每月三两油,只有过年过节才能分配供应每人半斤肉,猪肉是比较金贵。亲属知道我在家里很少吃肉,便给我盛了一碗猪头肉,肥而不腻,爽滑可口。我都狼吞虎咽吃了下去了。当时我没有什么感觉,晚上就不好了,一趟趟的去茅房。这后来成为流传在亲属当中的一个笑话。这正如老人说的那句话:肚子里没有油水,盛不下啊!
上世纪60年代中期,我在某化工厂里工作三班倒。但我常常在最后一个夜班,周末都坚持去大连工人文化宫学习。做通勤火车下车后来到大连市场三楼饭店,买一盘猪头肉两毛钱,口味浓郁酱香四溢。再盛上一碗白白大米饭六分钱,饱餐一顿。然后来到附近的文化宫会议厅听讲座,猪头肉吃完也不觉得困了,浑身有劲,脑子也好使了。老师讲的是在工作中如何提高写作水平的文学应用方面基本知识。我查阅大量资料也做了学习笔记。后来也慢慢地学着在厂报上发表了许多“豆腐块”文章。二年后,我做了共青团工作,这段学习经历对自己工作有很大帮助。
让我难忘的是上世纪60年代末期,母亲带领着弟弟妹妹下乡了,每年生产队分配的口粮都不够吃,尽管家里生活非常困难。但弟弟妹妹还是天天下工后,在山上挖野菜回来加一点饲料对付着养了一头猪。过年了,我放假回农村看望母亲,请人帮忙杀了猪,全家乐乐呵呵过里个年,一起吃了猪头肉,不肥不腻,瘦而不柴。其余的肉都舍不得吃,大部分腌制起来,留着以后全年生活使用。母亲那段走“五七”道路的艰苦生活,让弟弟妹妹经受锻炼受益匪浅啊!
来到盘锦工作后,我成家了,每到过年我都会买一个猪头回家,母亲都会很高兴,不怕麻烦,一点点将猪头收拾得干干净净,然后再慢慢用大锅煮熟,加些调料。那消一个时辰,把猪头烧得皮脱肉化,香喷喷五味俱全。当掀开锅盖时,吸人的气味扑面而来,那晶莹剔透、颜色红润、挂着油花,热气腾腾的猪头肉,给我们全家喜庆过年的气氛又填了个彩。
空闲时我还会想起,自己读过的一些文学作品写的关于猪头肉的文章,如丰子恺在《缘缘堂随笔》中写他在杭州和老友吃猪头肉情景,“一斤猪头肉,每人照例是一斤老酒”;还有周作人也作过题为《猪头肉》的美文:“在摊上用几个钱买猪头肉,白切薄片,放在干荷叶上,微微洒点盐,空口吃也好,夹在烧饼里最是相宜,胜过北方的酱肘子。”;汪曾祺先生也爱吃猪头肉,他认为在夏日的黄昏,就着猪头肉喝二两酒,拎个马扎踅到一个荫凉树下纳凉,该是人生莫大的享受。他们把吃猪头肉写的活龙活现,仿佛你亲临其境一样。是啊,尽管猪头难上高贵席面,但在民间却是持久的美食,根深蒂固地扎根于民众之中。
时间如梭,现在人民生活水平有了翻天覆的变化,百姓想吃什么就买什么。买什么品质的肉,可以随时随地自由选择。在也不用吃着上顿看下顿了。我虽已年逾古稀,但那些艰难美好的日子却给我留下了刻骨铭心记忆……猪头肉的好吃在它的肥,肥中有瘦,肥而不腻;猪头肉的好吃在它的糯,肉酥而不烂、酥糯爽口;猪头肉的好吃在它的香,这是一种令人食欲陡增的美食……
这不,一晃今年“二月二”要到了,中国的农历二月初二被称为“龙抬头”,又要吃猪头肉了。现在年轻人不太关注这些民间习俗。其实很简单,猪头在我们看来就是龙头,龙抬头是个好日子,吃猪头肉在民间是可以沾沾龙气的日子。从而祈求新的一年顺顺利利。那色味俱全,饮食中积累起的经验,那舌尖上的中国以及上升生存智慧层面的东方生活价值观,又仿佛出现在脑海里……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千年不朽的传统文化啊!
想到这里,心里充满了无限感慨,仰望蔚蓝天空白云飞翔,浮想联翩……似乎看到云层里那龙腾虎跃景象,她象征我们伟大祖国繁荣昌盛面貌啊,愿祖国年年五谷丰登人民平安健康,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理想而努力奋斗吧!
2024-3-1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