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帖最后由 舍予云尔 于 2025-10-18 14:25 编辑
“璺”字说 有一句熟语,如果说某人追根索源一个问题,往往说:“打破沙锅问到底。”其中“问”字是“纹”的谐音转义,是锲而不舍,追根问到底的意思。“纹”字使前后语义合理,否则“打破沙锅”和“问到底”就没有逻辑联系了。 可是你知道吗,这个“纹”字是“璺”的异体字。“璺”在简易《新华字典》的第471页右排第四个字,念“wèn”,用常用字“纹”代替的时候,“纹”也就读第四声了。久而久之,这个“璺”字就很少人光顾,成了生僻字,甚至许多人都不认识了。不信你去问问别人,看有几个人认识“璺”字? “璺”的本义是陶瓷、玻璃、玉器等器具上的裂痕。当裂纹里外一致时称“璺”;当璺裂伤在口部而又里外一条线的称为“冲口”。 璺可以是人不慎造成,也可以是有意制造的。有璺的瓷器轻敲时,由于尚不改变其固有的振动频率,因此听起来的振动音高不变;如果重敲,振动频率改变,振动频率变化,听起来音哑有了杂音。称为“重璺”,可以用来鉴定器物有无裂璺。 “璺”字如果细拆,据说可以拆出20个字来,为拆字游戏的一例,本文不详及。这里只说说它作为对联中使用为“玻璃字”的可能性。 玻璃字是一个汉字按“中垂线左右对称”的字。按惯例,玻璃字不是单指简体字,而是以繁体字为基础,而且不止限定于现代通行的“宋体、楷体、黑体、幼圆”等字型,其范围可以放宽到异体字,字体包括“隶书、小篆、金文,”甚至甲骨文等体(当然,这些特殊的字体,一般都加以注明。),而且字型的笔画,忽略:左竖、右竖勾(如“同”);左撇、右捺(如“八、大、”);左撇、右弯勾(如“风、凰”);左点、右撇(如“半”);向左小撇、向右小横(如“興”);左点、右折勾(如“霄、宵”);……等等小的笔画差异。 例如,全由玻璃字组成的“玻璃对”:
山中日出,林间美景千峦寞;(“间”繁体为“間”) 水里风来,月下寒光万木榮。(“万”繁体为“萬”) 又: 风雨同舟,直入云天当一笑;(“当”繁体为“當”) 夫妻共伞,齐安山水至百春。(“妻”篆体中从“曰”) “璺”字在古籍中,还有四个异体字,打不出来,只能截图在下(下图后四个),与现代楷体(左第一个)的比较:
从上面第四、第五两个以“金”为底的异体字来看,这个字确实属于玻璃字。但前三个都以“玉”为底,由于多一点,看似不符合对称的定义,但如果从金文、小篆,乃至甲骨文来看,玉也完全是轴对称的:
但“玉”这个字很有意思,它的许多体式确实不够轴对称。 “玉”是什么?“玉”是古人重要的装饰品。因为其稀缺、贵重,不是贫民百姓都能具有的。最初只是“大王”腰上的一个“配饰”。悬在腰间,以显示他地位的尊贵不凡。因其难得,就是大王也只能佩戴一块“玉”。此时整个人的形象,因此就不是轴对称的了。从上图右可见,用甲骨文、金文对比,也很有意思。甲骨文的“王”不过是一个双脚撑开的人的形象,而一旦戴上了“玉配饰”,就“通天贯地”了;金文的“王”和“玉”,形象本差不多,但一旦戴上了“玉配饰”,就“顶天立地”稳当多了,立刻叫人肃然起敬。会意之“志”,十分明显。 就此,说了点“璺”字的探究,供你一哂,不知认可否?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