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帖最后由 舍予云尔 于 2025-9-17 14:49 编辑
百思不解 我是某大型国企集团所属某厂的退休职工。我们集团在本地有十来个厂子,我们厂是其中较大的企业之一。 企业文化有个传统,但凡每年大的节日,都要举行活动。活动节目总少不了唱歌跳舞。我们小区就在一个厂区的边上,他们厂排练节目,我们都能看得、听得清清楚楚。 这几天,他们厂又在排练大合唱,唱的还是那几首六、七十年前的老歌: “咱们工人有力量”;“团结就是力量”; “没有……,就没有……”;“歌唱祖国”;“社会主义好”;…… 我向老伴嘟哝:“他们怎么总表演这几首老歌呢?” “他们还会唱什么新歌?——现在又还有什么新歌,能让他们学得会能传唱的?” “确实是这样的。”我心里想,无言以对。 “现在没有创作群众歌曲的作曲家了。”邻居同事也这样补充。 “这终究是为什么呢? ——照说,现今那么多音乐院校,经过这么多年的音乐教授们的培养、教育和熏陶,我们国家应该培养出了多少音乐家、作曲家了呀!这些音乐天才学子,包括他们的导师、教授,就不能创作几首群众喜闻乐见、又能朗朗上口的歌曲?”我十分疑惑。 “不独缺少了群众歌曲,电影插曲也是一样。你看过去的电影:从40年代的“马路天使”插曲开始,到50年代“祖国的花朵”插曲“让我们荡起双桨”,再到60年代上甘岭插曲“我的祖国”;“青松岭”插曲“长鞭一甩叭叭地响”;像“地道战”这样的电影,插曲就更多了,到后来施光南的“在希望的田野上”;……这些歌曲都是经久不衰。现在的电影插曲,除了四大名著电影插曲,专业歌手能独唱之外,哪有群众能传唱的? “不独缺少了群众歌曲,歌剧也一样。你看上世纪五六十年代,曾经产生了多少动人的歌剧:白毛女、刘胡兰、洪湖赤卫队、江姐、红霞、红珊瑚、阿诗玛、五朵金花、……。这些歌剧、歌曲,许多人都能传唱。 现在,这样的歌剧还有一个吗?”邻居补充道。 “这就十分奇怪了: ——同是中华子孙,又经过这么多年的进步,今天音乐界大佬们的音乐天赋,应该高于当年的作曲家才是,至少不应低于那个年代的他们吧? ——今天的创作条件,又远远好于当初,应该有更多的优秀歌剧才对。 可结果,怎么会适是其反呢? ——这个事情,真是令人百思不得其解!” “天才、奇才,是有产生的社会背景的。不独中国的聂耳、冼星海这样的音乐巨星不再有,像“黄河大合唱”、“长征组歌”那样气势恢宏的音乐作品不再有;就是贺绿汀、雷振邦、谷建芬,乃至马可、阿炳、刘天华、王洛宾、施光南……这样的音乐**,也很少见了; 你看世界上,中世纪以来的外国的音乐家,诸如:巴赫、贝多芬、莫扎特、柴可夫斯基、约翰·斯特劳斯等音乐天才之后,又何曾再有这样的大音乐家,堪能与他们比肩呢?” “那就真的是,今不如昔了?” “不应该呀!——好像也不大可能。” 那又是为什么呢?我实在解释不了。 对于我这个疑惑,不知哪位朋友有高见,请您来释疑解惑。
(1122字)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