旅游辩 什么是旅游? 有人谑曰:旅游不过是:一个人从自己呆腻了的地方,到一个别人呆腻了的地方,花光了钱再回到自己呆腻了的地方。 这种说法的归属处,无非是贬低旅游的必要性,劝人不要旅游。 其实,这种说法的逻辑取向,荒而谬矣。 一己已腻之地,他人何腻乎哉?——非也! 君不见: 山里猕猴桃,君腻之,人可能尚未尝矣; 海里海参,君腻之,人可能尚未品也; 北疆瑞雪,君惯之,南人许未闻之; 南国椰林,君熟之,北人许未睇也。 如是: 帝王登基金銮之殿,人文始祖发祥之所; 圣人孔孟长眠之地,登煌壁画汇聚之处; 圆明颐和之在,留园拙政之园; 玉渊潭之路,十三陵之陵; 景山之树,天坛之台;…… 若无拜谒,岂不是遗憾之至? 况乎: 东有泰山之誉,西有华山之险; 南有衡山之盛,北有恒山之闻; 中有嵩山之寺,此五岳之要也。 洞庭之邈,鄱阳之濪; 太湖之淼;…此五湖之悠也。 更有: 江南水乡之媚,塞北大漠之莽; 乌镇小桥之古,西双版纳之新; 威海水景之幻,凤凰古城之韵; 山海关城楼之俊,八达岭长城之名; 长白兴安之树,海角天涯之云; 黄山松之奇,九寨水之幽; 张家界之绝,梵净山之险; 武夷山之静,峨眉山之灵; 龙井村之茶,桃花源之径; 月牙泉之稀,呀诺达之森;…… 岂皆能旷于闻达乎? 能避暑之地,适寻幽之所; 倘觅古驰秦晋,慕天堂去苏杭; 东北有广袤林海,海南有奇妙雨林; 东有连云港之花果名山,西有浑源之悬空险寺; 北有塔云山之悬廊栈道,南有莽山之五指奇峰; …… 若无及,岂不有孤陋寡闻之虞乎? 而况,宝岛有阿里山、日月潭之著,港澳有维多利亚、大三巴之名; 若夫,异域之特,更难枚举。 新马泰,日越菲;缅老柬,斯印尼;埃及金字塔,希腊奥林匹;法国埃菲尔,美国科罗拉;澳、新……,南美……; 一概邈乎所睇? 但凡,一切种类之植物、动物作为生存繁育之本能,皆有图新扩大生存空间之力。一棵树,一株草,当天旱水少的时候,总是力图把根扎得更深、更宽,以便更多地吸收水分;当林间拥挤,总是力图长得更高,以更多沐浴阳光。 一只黄羊,当嫩草不够吃的时候,总是会向更远的地方探索新的草地;一只狮子或老虎,当猎物填不饱肚子,总会去寻找新的猎食领地。 人之本能,亦有求新发展之欲。总会去探寻新的领域,此乃人类进步创新原动力之所在。固步自封者,淘汰之毕至也。 生物发展史上,那些已经灭绝的植物、动物,之所以被淘汰,一方面是生存环境的变化。另一个更重要的方面是它们适应能力的局限,这是它们灭绝之终极原因。 人总要有好奇心。有能力、有条件时,到处走走,不仅能愉悦心情,更是人类从基因层面,激发、传承创造力之需要! 那种“鸡犬之声相闻,老死不相往来”的窘况,是封建之落后,而不能取也。 如今:“在家千日好,出外一时难”的感觉,已成旧识;高铁、飞机随便;大漠、临海直达;城市、乡村皆宜;国内、国外无忌。 君何必囿于一方之水土,而自缚如是? 何必徒惜金钱,而不舍分厘? 笔者视闻所及,此等情形均有,均皆固见陋闻者,而当力避之。 (1182字) 2025年9月2日星期二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