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帖最后由 童声韵灵 于 2024-12-15 10:37 编辑
元旦的来历
元旦,作为公历新年的第一天,其来历和历史背景十分丰富。据传,元旦的起源可追溯到史前三皇五帝之一的颛顼。在传说中,颛顼“以孟夏正月为元”,即将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定为“元旦”或“元正”,这一传统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。 然而,历史上元旦的具体日期在不同朝代并不统一。殷商时期将每年十二月初一确立为元旦,周代则以每年十一月初一为元旦,秦朝建立后将每年十月初一定为元旦。直到汉武帝太初元年(公元前104年),著名史官司马迁首创“太初历”,以每年正月初一为元旦,这一规定一直延续到辛亥革命。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,孙中山先生为了“行夏正,所以顺农时;从西历,所以便统计”,遂将每年农历正月初一确定为春节,而以西历(公历)1月1日为元旦,又称之为新年。这一变革标志着元旦成为我国近现代社会嬗变的产物和标志。 1949年9月,新中国成立前夕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决议,决定采用“公元纪年法”,从法律角度把公历1月1日确定为元旦,将农历正月初一确定为"春节"。至此,元旦正式成为我国各族人民的法定节日。 元旦的“元”,是指开始,是第一的意思,凡数之始称为“元”;“旦”,象形字,上面的“日”代表太阳,下面的“一”代表地平线。“旦”即太阳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,象征一日的开始。人们把“元”和“旦”两个字结合起来,就引申为新年开始的第一天。元旦的来临意味着旧的一年的结束和新的一年的开始,是除旧迎新、守正创新的重要时刻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