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帖最后由 东南西北 于 2024-11-11 05:44 编辑
“雾灵山仙人塔”新解
燕山巍巍,雄踞神州八万四千平方公里:燕山悠悠,已有四亿五千万岁,而海拔2118米的燕山主峰雾灵山,就坐落在我的家乡兴隆县境内。雾灵山地形地貌复杂,自然气候多样多变,是个“山重水覆皆故事,路转峰回换景观”的神秘所在。 在雾灵山的“怀”抱之中,海拔1400米处,有一天然石柱(也有人称其为“笋”,更为雅致,形象,生动),突兀于天地之间,高48米,基部宽9米,厚5米,人称“雾灵山仙人塔”。 之所以在“仙人塔”之前冠以“雾灵山”三字,一是与其他地方的“仙人塔”相区别,二是它生于“山”中“山”上,长年长在“雾”中,而且“灵”气斐然。 游人沿雾灵山“胸部”的一条V型山谷登阶而上,可见蓝天白云之下,两侧坡高林密,连绵叠翠,有的地方甚至蔽日遮天:谷底阶旁的“石床”上,百米斜瀑急流,飞冰溅玉,汩汩潺潺:偶有松鼠越径,窸窸窣窣,飞鸟盘空,啁啁啾啾,给人以五彩相协,阴阳相济,动静相宜之感,恍如身入仙境。 “塔”的西侧,一帘宽约10米,高约5米的瀑布叮咚而落,砸得下面的潭水银花翻飞,渏波涟涟。瀑布上游,溪流淙淙,还有瀑布相间。跨过流溪,到对岸栈道回看,“仙人㟷”基座矩形,与整个石质山体自然连为一体;“塔”身挺拔向上,气派雄浑,俨然一擎天巨柱:“塔”的尖端有两块巨石,菱形角向上,犹如剑锋,直刺苍穹;“塔”体棱角坚实分明,体表沟壑纵横有序,如垒似砌,局部悬而不落,整体危而不倒,浩然神武之气,直冲霄汉,虽有上亿高龄,饱经风霜雪雨,又经1976年唐山7.8级地震而安然无恙。仙人塔对面的栈道折角处,目击赫然矗立于山林之中仙人塔,酷似托塔天王掌上的玲珑宝塔。在此处可以拍摄到游人手托宝塔的神奇照片。我见此处还没有命名,便不知天高地厚地命其为“天王托塔处”。我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余,也感叹仙人㟷的命名者称其为“塔”,确实是大智大慧。 红日渐高,气温渐暖,只见轻岚淡雾飘绕“塔”身,仙人塔确似一缠绦系带之“仙”人潇然信步于云雾境中,飘逸而神秘。命名者把“仙人”两字冠于“塔”字之前,也非空穴来风。 有奇景必有传说。关于雾灵山仙人塔的传说,归纳起来竟有“姜子牙镇龙说”“刘伯温镇龙说”“梅花鹿报恩说”“古燕辽海定海神针说”“女娲擎天石柱说”等多种。不管哪一种传说,都是讲述仙人塔的神、奇、灵、秀,都是宣传美好和正义。文人墨客们无论把它比做儒雅飘逸“仙”、生机勃勃的“笋”,还是坚强挺拔的“柱”、斩恶卫善的“剑”、镇妖降魔的“塔”,都表达了人们对真、善、美、宁的向往和追求,对假、恶、丑、乱的厌恶和鞭笞。这些无疑是把仙人塔理想化,神化,仙化,我今天则是要把“仙““人”两字分开,把仙人塔“人化”。这也许是破天荒,也许是班门弄斧,也许是抛砖引玉,也许是无稽之谈,总之,如鲠在喉,不吐不快。 您看啊,雾灵山(亦可引申为祖国大地)与仙人塔形同母子。仙人塔生于雾灵山,长在雾灵山,与雾灵山“血肉筋骨”相连,牢不可破,雾灵山养育了仙人塔;仙人塔挺立于天地之间,受日月之精华,纳万物之灵气,壮大自己,反过来又“反哺”雾灵山,它的母亲。 文革中曾流传一句“毛主席语录”,至今没有证实其是否是毛主席所说,但这句话的意思我是非常崇拜的。这“语录”说:要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,“地”就是人民群众,“天”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。我觉得这仙人塔,就像顶天立地的中国共产党人,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,就是她的“反哺”。 仙人塔通体坚实,棱角分明,象征中华民族的铮铮铁骨,不屈不挠。 仙人塔傲然挺立,直击长空,象征中华民族的自强自立,奋发向上。 仙人塔身由众多石块紧密“垒砌”而成,象征中华民族的伟大团结,也充分体现其“核心”的强大凝聚力。 仙人塔不仅是“塔”,是“仙”,更是“人”,一位顶天立地的巨人,我把“仙”“人”“塔”并列称之,赋予仙人塔新的寓意,您同意么?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