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帖最后由 舍予云尔 于 2025-10-31 14:09 编辑
度 凡事都有个“度”。无度,则偏。 办任何事情,“度”如何掌握,是一个很大的问题,可以说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。就连那些高德大士乃至圣人,也未必能把握得好。 为了说清这个问题,必须要按“数学物理方法”中的“正态分布函数曲线”来进行解析。太过“学术”的名词与分析,难以为大众所理解,我这里只能通过一些粗浅的例子来说明问题。 最形象的比喻是:如果从一个固定的出口向地面流下沙子或粮食,在地面上必然堆出一个中部拱起向四周逐步延伸开的“堆包”。堆包中间最高,向四外渐渐降低,但总有一些落到旁边去,甚至溅得很远,个别的也许会滚到场地边沿去。绝大部分堆在中间,高度降低到最高点高度的70.7%以上的沙子量要占到总数的68.2%;如果最高点降低到70.7%这个范围扩大一倍,中间的沙子数就会达到总数的95.5%。在这个范围之外,总共都只有4.5%了。 沙子堆的分散程度有多大?也就是沙子堆高度降低到最高点的70.7%的范围有多大,取决于沙子互相粘连的程度。沙子含水越多,粘连性好,这个范围就小(堆得越尖),如果是泥巴,堆得是最尖的。干燥的沙子粘连性差,含水越少,摊得越开。
再举一个例子。某工厂有非常多的(例如几千上万)人,规定要在8点之前进厂。通常情况下,一般都会选择在7点50分前后进厂。统计表明,7点50分左右的6分钟之内(7:47~7:53),进厂了68.2%的职工;12分钟之内(7:44~7:56)进厂了95.5%的人;18分钟之内(7:41~7:59)进厂99.7%。但总会有0.13%的人在8点关门前后才到厂,有可能就要迟到了。如果工厂管理严格,职工纪律性又比较好,对应这些进厂职工比例的时间会从6、12、18分钟压缩减小,例如4、8、12分钟,甚至3、6、9分钟,职工迟到的比例会更小。但从理论上来说,迟到的人总会有。 这个规律扩展到任何事情上,只要个体数量足够大,其统计规律都是一样的。 办任何事情,从众随大流,处在中部95.5%之内,甚至是中心部位那68.2%之内,是最安全最为保险的(即所谓“风险系数”最低)。此即古人所谓“中庸之道”之所据。 在许多情形之下,中部比较保险的范围比较窄,难以把控住,稍不留神,就容易滑到两个极端去。 例如过去那个年代,在农村曾经推广一种提高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的先进经验:“深耕”与“密植”。 适当深耕可以促进根系的发达而提高单产,但耕作到多深,算是“合适”的?太浅达不到“深耕”的好处;但太深,把非耕作层翻上来反倒有害。 适当密植可以提高单位面积田地的利用率,但密到什么程度,算是“合适”的?太稀达不到“密植”的好处;但太密,不透气,采光不足,或者肥力跟不上,反会降低单产。 “深耕”和“密植”如何掌握适当的“度”?如果不以农业科技人员试验得出的“数据”为依据而擅自人为决定,就是盲目而有害的举措。 这两种失“度”,在许多地方都曾经发生。 历史上任何大的社会变革,多数人只会随大流跟着起事成为“参入者”。核心领头的总是少数一两个人;背叛、破坏事情的也会有,也只是极少数。先知先觉的激进领头人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激进精英,受人尊敬但危险性最大;阻碍历史前进的反动分子,终会被历史否定而结局最惨。 我们的有些想法与作法,有时也会把控不住“度”,特别是在急于办成某一件事情的时候。许多时候都会“欲速则不达!”历史上这种事例很多。办事(业)“速度”的“度”,即使是至圣先贤也难于把握得很好。此外,办事的“方法”也应该有“度”的。没有“度”,就会失于偏颇。太左不好,太右也不行。 比如城管执法的尺度问题,就是一个适例。城市管理显然是重要的。不管或是管理太宽,就会太乱有损城市形象,市民也不乐见;执法太严,小商经济被堵死,于民生不利。“一管就死;一放就乱”一直是管理的“度”掌握不好。城市的管理者应该研究这个“度”。 许多事情都有类似的“度”,毋庸一一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