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搜索
热搜: 活动 交友 discuz
查看: 2698|回复: 51

[原创] [聊天角话题1] 贫困后遗症

[复制链接]

34

主题

380

回帖

2748

积分

听雨闲人

积分
2748
发表于 2025-2-16 13:50:45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 IP:
[聊天角话题1] 贫困后遗症
写在前面的话:
    离坛各位老哥们老姐们小弟妹们:征得领导同意,今天开始咱们开一个“聊天角”,最近的话题,由我来引领。
    第一个话题叫“贫困后遗症”。慢性疾病才有“后遗症”,贫困不是“病”,也有后遗症吗?
    我说:“有!”
    不信您先看我这篇文章。

评分

参与人数 2金币 +18 收起 理由
风清 + 10 赞一个!
闲云 + 8 赞一个!

查看全部评分

34

主题

380

回帖

2748

积分

听雨闲人

积分
2748
 楼主| 发表于 2025-2-16 13:54:38 | 显示全部楼层 IP:
本帖最后由 舍予云尔 于 2025-2-16 14:05 编辑

贫困后遗症
    贫困会有后遗症?有啊!先说两个例子。
    邻居张大妈,今年80岁,是一位退休的小学高级教师。她们老两口收入都不低,光她的退休金一月差不多就有六千元。子女收入也不少,如果需要,都可以资助她。然而她舍不得吃点好的,穿点好的;舍不得旅游,舍不得开空调;舍不得更换任何一件已经用了几十年的家具;甚至舍不得一根棉线,一节尼龙绳,包括还能写字的一小张废纸。她到菜市场买菜,总是先转一圈打听“行情”:同一种菜,就算是昨天卖剩的,只要有0.2元一斤的,决不会去买0.25元一斤的。一瓶酱油一瓶醋,家门口的小店里贵5分钱,她也要坐三站公共汽车去超市买,反正有老人免费乘车卡。
    别人问张大妈,“你把钱攒下来干什么?”
    她说:“但存方寸地,留与子孙耕。这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原则呀!”
    “儿孙自有儿孙福,儿孙哪里缺你这几个钱呢?”
    “他们有,是他们的。我只按照传统观念所要求的准则,做人,生活,积攒,传承。”
    她的家里积攒了几大箱几大柜,上世纪**十年代辛辛苦苦,包括起早摸黑,赶制出来的大大小小、老老少少的男女各式毛衣、毛裤、围巾、手套、单布鞋、单拖鞋、棉布鞋、棉拖鞋,这些东西现在谁都不要了,她都留着舍不得丢。
    “都是当年一针一线的心血啊!”
    别人只能“啧啧!”
    “早知这样,当初也就不必那么辛苦了。”
    她家老伴进一步解释道:
    “六七十年代,穷怕了呀!——那时她羡慕别人有一件真正的毛衣,自己只能将工人省下来的劳保手套,拆下棉线编制棉线衣。羡慕别人有一件平绒罩衣,一件绵绸衣,一件的确良衣。到九十年代,稍有条件了,就使劲买布料自己做。所以就积攒了这几大箱。”


34

主题

380

回帖

2748

积分

听雨闲人

积分
2748
 楼主| 发表于 2025-2-16 14:12:13 | 显示全部楼层 IP:
    更有甚者,隔壁还有一个邻居李大爷,也是穷怕了吧。他75岁了,虽然是一个退休工人,退休金也有近五千元。子女收入也不少,吃穿用度,都不发愁。可他每天六点起床,直到晚八点,都穿一件当年省下来的破工作服,蹬着个三轮平板车,在附近几个小区的垃圾箱边翻找、捡拾每一片凡是能卖钱的纸片、瓶子、塑料袋之类的一切“废品”。一般废品收购站不收的玻璃瓶,他也收集起来,蹬车送到公汽三站路以外的一个专收玻璃瓶的收购点去。木头块,木头片,一般收购站也是不收的。他找到了一个很远的郊区人家,那里收集木材用做燃料,才两分钱一斤。别人拾废品都不要木头,他一车车拉倒那里去卖。人家遗弃的旧沙发、旧床头,他都拖来一锤锤敲开,目的是要分拆里面的木料和钉子、弹簧,集在一起分开卖。
     李大爷的家里堆满了他甄选出来,等待能卖更好价钱的废品。有一次,他拉废木头到郊区去,摔伤了腿,住院十来天,花费好几千。出院以后,他一如既往,继续执着于那只值一分一厘的废品。

34

主题

380

回帖

2748

积分

听雨闲人

积分
2748
 楼主| 发表于 2025-2-16 14:14:52 | 显示全部楼层 IP:
“他的客厅里,就有堆到天花板的废旧物品。”一个去过他家的邻居说。
“老李呀!——何必这么费劲呢?”
“反正没事。闲着也是闲着,这不也能卖几毛钱吗?”旁人摇摇头无语。
还有刘大娘去世以后,她儿子为之清理遗物,拉出去火化她捡来的废旧破烂,就有整整一卡车。
张大妈、李大爷等人的故事,使人想起了巴尔扎克《欧也妮 葛朗台》里的“葛朗台”,还有吴敬梓《儒林外史》严贡生严监生”里的严监生。

34

主题

380

回帖

2748

积分

听雨闲人

积分
2748
 楼主| 发表于 2025-2-16 14:15:43 | 显示全部楼层 IP:
    “他的客厅里,就有堆到天花板的废旧物品。”一个去过他家的邻居说。
    “老李呀!——何必这么费劲呢?”
    “反正没事。闲着也是闲着,这不也能卖几毛钱吗?”旁人摇摇头无语。
    还有刘大娘去世以后,她儿子为之清理遗物,拉出去火化她捡来的废旧破烂,就有整整一卡车。

34

主题

380

回帖

2748

积分

听雨闲人

积分
2748
 楼主| 发表于 2025-2-16 14:18:16 | 显示全部楼层 IP:
本帖最后由 舍予云尔 于 2025-2-16 14:26 编辑

张大妈、李大爷等人的故事,使人想起了巴尔扎克《欧也妮 葛朗台》里的“葛朗台”,还有吴敬梓“儒林外史”“严贡生和严监生”里的严监生

34

主题

380

回帖

2748

积分

听雨闲人

积分
2748
 楼主| 发表于 2025-2-16 14:18:48 | 显示全部楼层 IP:
    当然葛朗台是资本主义萌生阶段金钱至上主义泛滥时的吝啬鬼,张大妈可不吝啬,不但对子女的需求毫不吝啬,对困难的邻居也乐于慷慨解囊。她只是克扣自己,舍不得为自己多花一毛钱。
    过去只讲“一件衣服,新三年,旧三年,缝缝补补再三年,”那也只穿9年啦,现在的张大妈,30年前甚至40年前的衣服还在穿。她家40年前的好多家什,都还在用。

34

主题

380

回帖

2748

积分

听雨闲人

积分
2748
 楼主| 发表于 2025-2-16 14:20:30 | 显示全部楼层 IP:
本帖最后由 舍予云尔 于 2025-2-16 14:30 编辑

    这些人都是特困群体吗?——不是。这是一个某大型国有企业的家属区,离退休人员的平均退休金并不低,少的也有两三千。没听说谁特别困难。
    这种人是极少数吗?——不见得。这个小区只有五六百户人家,就有七八个翻检废品卖的人。王大嫂、赵大娘、……跟张大妈也差不多,也在那儿省省俭俭过日子。
    燃气公司在小区建了一个大锅炉,为小区住户安装暖气。这里冬天的温度在零下5度到5度之间,按说都应该装。结果,没几户愿意装。都觉得初装费两万,年费两三千不值当。说自家有空调,结果空调也舍不得开。为了扩大内需,国家投巨资鼓励大家的家电等耐用品的以旧换新,也难以推动。张大妈、李大爷家的空调都是20年前装的,早就坏了,也不肯更换,就这么干熬着。
    这个小区并不是例外,临近的小区也类似。远方的朋友说他们那里也差不多。城市居民尚且如此,更别说更广大的农村。当然是有一部分人还不富裕,甚至还不够温饱,但更多的恐怕还是消费观念问题,得了所谓“穷困后遗症”。张大妈、李大爷等人得的就是穷困后遗症,都是“穷怕了”造成的。
    为什么会有这种病?甚至还有流行的趋势。
    一是过去物质匮乏年代造成的阴影。当初亏够了,一有了条件,便使劲弥补亏欠的心理,近乎疯狂地积攒东西,无论好坏,无论是否值得,只要多,看着丰盈,就会心理满足!
    另一个原因,就是主流媒体的宣传,自来提倡节俭。央视至今还在播放“节约是一种美德”的公益广告。也使得老人们的节俭情结,深入了骨髓。
    这种流行病的后果,一是大大降低了他们的生活品质,使无幸福可言;二是大大局限了他们的消费能力,使扩大内需形成瓶颈。
    这种病症是无药可治的。怕只有等他们自然退出历史舞台,始得终了。不知万能的高级专门家有何妙策。
    这真是:
    一心废品不成观,实在叻咜令客叹。
    节俭之风诚可誉,极之必反事非安。
又曰:
    节俭由来美誉传,央媒犹在尽心宣。
    如然若不重新辨,福感需求两不痊。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2025年2月16日星期日

评分

参与人数 1金币 +8 收起 理由
蓝朵1111 + 8 赞一个!

查看全部评分

34

主题

380

回帖

2748

积分

听雨闲人

积分
2748
 楼主| 发表于 2025-2-16 14:27:57 | 显示全部楼层 IP:
好不容易发完了一篇文章。。。。

29

主题

1007

回帖

1万

积分

版主

积分
14398
发表于 2025-2-16 15:05:44 | 显示全部楼层 IP:辽宁大连
很现实,有道理。基本如此。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手机版|小黑屋|离退休论坛 ( 浙B2-20100176 )

GMT+8, 2025-5-20 05:42 , Processed in 0.078500 second(s), 24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5

© 2001-2025 Discuz! Team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