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帖最后由 舍予云尔 于 2025-2-16 14:30 编辑
这些人都是特困群体吗?——不是。这是一个某大型国有企业的家属区,离退休人员的平均退休金并不低,少的也有两三千。没听说谁特别困难。 这种人是极少数吗?——不见得。这个小区只有五六百户人家,就有七八个翻检废品卖的人。王大嫂、赵大娘、……跟张大妈也差不多,也在那儿省省俭俭过日子。 燃气公司在小区建了一个大锅炉,为小区住户安装暖气。这里冬天的温度在零下5度到5度之间,按说都应该装。结果,没几户愿意装。都觉得初装费两万,年费两三千不值当。说自家有空调,结果空调也舍不得开。为了扩大内需,国家投巨资鼓励大家的家电等耐用品的以旧换新,也难以推动。张大妈、李大爷家的空调都是20年前装的,早就坏了,也不肯更换,就这么干熬着。 这个小区并不是例外,临近的小区也类似。远方的朋友说他们那里也差不多。城市居民尚且如此,更别说更广大的农村。当然是有一部分人还不富裕,甚至还不够温饱,但更多的恐怕还是消费观念问题,得了所谓“穷困后遗症”。张大妈、李大爷等人得的就是穷困后遗症,都是“穷怕了”造成的。 为什么会有这种病?甚至还有流行的趋势。 一是过去物质匮乏年代造成的阴影。当初亏够了,一有了条件,便使劲弥补亏欠的心理,近乎疯狂地积攒东西,无论好坏,无论是否值得,只要多,看着丰盈,就会心理满足! 另一个原因,就是主流媒体的宣传,自来提倡节俭。央视至今还在播放“节约是一种美德”的公益广告。也使得老人们的节俭情结,深入了骨髓。 这种流行病的后果,一是大大降低了他们的生活品质,使无幸福可言;二是大大局限了他们的消费能力,使扩大内需形成瓶颈。 这种病症是无药可治的。怕只有等他们自然退出历史舞台,始得终了。不知万能的高级专门家有何妙策。 这真是: 一心废品不成观,实在叻咜令客叹。 节俭之风诚可誉,极之必反事非安。 又曰: 节俭由来美誉传,央媒犹在尽心宣。 如然若不重新辨,福感需求两不痊。 2025年2月16日星期日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