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帖最后由 醉兮醒兮 于 2023-11-25 16:21 编辑
这几天步入这个坛子生发了一种别样的感觉,以往在其他诸多论坛的感觉则是大同小异。 然而今天进入这个坛子确乎令人的感到比之以往大相径庭。好像是进入了一个共和的大家园。老实说我是觉得有些不适应。比如这里彼此“老师”之称谓似乎闻到了影视界饭圈文化的那种俗不可耐的称谓的味道。 兄台、先生、前辈,晚辈、后学、后生,其实这些与“师”的本质是无法抗礼的,但是他们却可以泛化且听起来也比较亲切、自然、顺理成章。
我如同从我们的红色年代一下子走入了伦敦的街头一样,到处都是温文尔雅,礼貌有佳,迎面走来的都是“你好”的问候。
所以在前两天我发完了帖子之后,收到了春归来版主的一则信息,其大意是,请你发完你的主题贴之后,最好是多回复一些其他老师的帖子以示尊重等等(大意如此)。我便回复到;“进到这里发现好像是重打鼓另开张了似的,过去曾经在这里见到的一切都被一扫而光。懵懂之余我还未能适应这里的氛围,比如哪一类的跟帖、回复属于礼数、寒暄、应点,乃至版主职责性的,哪一种确是由衷的批评、探讨、指教、鼓励、支持性的,区分了才能适应,才能不违拗自己对他人的回复”。
但是我总以为论坛之所以论坛它毕竟是以“论”为基本属性的。虽然年迈者一般更注重“存在感”,有时
只是为了彰显作品的可赏性(尤其书法)不惜对其点缀、美化,乃至技术性处理,使之失去了它的原始性所呈现给观者的探讨、批评的价值,由此便会只有赞美,少有批评。于是大家便会只有在一团和气中呵护着彼此的存在感。 唐诗宋词也是如此。首先俺觉得诗词这玩意,在技术层面上并不是很难的事情。尤其是在网络里资料信息异常丰富,相关的问题基本上在百度中都可以查到。诗有其规律,词有其词格,加之再认真一点,于平淡的心态下循序渐进,慢慢的就可以驾轻就熟。所以偶从来也不把这些玩意与什么高雅联系的那么紧密。
许多东西是骗人的。比如像文言词,古人说起来就和我们现在说普通话是一样熟练的。现在却有的人视其为资本。网络俚语,文革中的专用词等等,现在来看都可以作为典故用语入典的。如果来个时空“穿越”,我想古人也一定感觉这些“典故”深奥得很。所以我说没事赋诗填词时,最好是顺意拈成的去引经据典,而切忌搜肠刮肚地去寻典,并将其牵强附会地填充到你的诗词里面去,因为那样不但不能说明你知识的渊博,反而倒使人觉得你作诗填词的动机“胎心”不正”。呵呵,这个似乎扯远了,醉兮还是踩一脚“刹车”吧。 然而时间一长了反倒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一种恬静温馨和谐的感觉。是啊,从“巴黎公社”到“桃花源”总是需要有个过渡的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