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帖最后由 舍予云尔 于 2025-10-16 10:05 编辑
这山望见那山高 “这山望见那山高,到了那山又见这山高!” 这是怎么回事呢?山,客观存在,就那么高。怎么会产生这种错觉呢? 原来,这是观察者所站的地点不同的关系。立场不同,观察者所得的结论也会有所不同。这是一种心理因素引起的“心理障碍”。 “这山望见那山高”的“心理障碍”,在许多人那里流行。社会上一直有一个错误倾向,那就是:“崇洋 / 媚 / 外 ”,认为“外国的月亮要比中国的圆”。 于是: 国货已经比洋货好了,居然还以拥有洋货为傲; 留洋镀金后,在就业市场上就更受青睐; 留学的归国率低,宁可在国外凑合也不愿回来; 有的孩子在国内升不了学,就送到国外去,以为是一条捷径。我一个邻居,她儿媳妇对她嫂子说:“你们的孩子成绩那么好,怎么还不送到国外去?”好像只有送到国外才是正途。 殊不知,现在多少已经出去的人后悔,想回来都不成了。现在已经不是什么人想回来就能回来的呢!知道内情的人说:“拿中国绿卡,是世界上最难的!” 我们再来说一种“这山望见那山高”的普遍例子。好多人都有一个毛病,一旦情过境迁,就千方百计寻找“后悔药”。 当人生遇到不顺的时候,常听人回忆过去的经历时说:“当初不如何如何就好了。”比如: “不上那所学校”、“不选择那个专业”、“不进那个厂子”、“不到那个地方去”、“不走那一步”、“不……”、“不——”。总之,只要“不是”曾经自己走过的这一段路程的话,就觉得一切都会比现在好许多。 许多人的夫妻关系不够和谐,“孩子是自己的好,老婆却是别人的好!”常有人设想,“如果当初不选择目前的‘她(他)’就好了!”好像只要随便换一个曾经认识的他(她),就一定会好许多。 其实呢,浑然不是那么一回事啊! 造物主既然不能给每个人造就十全十美的人生,那就只能:“不如意事常 / 八 / 九 ”,怎么能苛求完美呢? “上帝为你关闭了一扇门,就一定会为你打开一扇窗。”你的门即使没有关,窗也没有开另一扇,而只是你的门窄一点,那你的窗户可能就会宽一些;要知道,你的这条路,在这个地方有个弯;可那条路,可能在那个地方会有个坡;“弯”要多走几步,那“坡”不是要费更大的气力,才能爬上去的吗? 人呢?既然没有完美的人,又何苦以“完美”要求别人?你有这个长处,难免有那个短处;他(她)有这个短处,却有那个长处。人一定要善于识别出各种各样的“长处”,才能客观评价一个人,和他(她)善处。 是的,人站在这座山上,总会嫌脚下的山岭不够高。这是一种自视矮小的“自卑心理”在作怪。人有一种“自我优越”的期望,总希望自己傲立人头。一旦有“淹没感”就会自卑。对面的山明明不高,也会觉得比这面的山更高。人一定要克服这种预设的主观心理,克服自卑感。“自信人生二百年,会当水击三千里。”才能豪气自在,有满满的进取感、幸福感。 熟语说:“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。”你粗看人家的家好像什么都好,那只是因为你不了解人家的底细。其实,各有各的“门窄之处”;各有各的“窗陋之虞”。 我们要自觉自省:“我这座山,并不比那座山低!”这样才能自足自安,有满满的幸福感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