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帖最后由 尔东 于 2025-10-8 11:29 编辑
年年中秋,今又中秋。女儿和外甥两家来团圆。他们操办了一桌丰盛的美味,配上法国干红和青岛啤酒,不做主食,我们最喜欢五侄送来的烟台家乡老月饼。四代八口,热热闹闹过中秋。 面对美食和其乐融融的亲情,我不由想起64年前的中秋节。 我是1961年8月初,响应号召,从北京回到家乡,转学到黄县一中。 九月中旬,放秋假。那年的中秋节是9月24日,县里供应非农业户口的节日月饼半斤(两个)、果酒半斤。我是非农业户口,享此待遇。 这点东西,现在年轻人看不在眼里,那时可是好东西,我决定带回家,和年过花甲的爸爸妈妈共享。月饼好办,用干净的作业纸包起来就行。可是果酒难办,没有瓶子,我刚到校月余,和老师、同学不熟悉,没好意思说。于是,用当时比较流行的大搪瓷茶缸盛着,装半斤,那可是绰绰有余。真是一缸不满,半缸晃荡,即使盖上盖,也难免晃出来,放书包里背着是不可能了,只能用手端着。 从学校到家,35里平路,最后还有5里丘陵路,上沟下沿,我小心翼翼,两手交替的端着大茶缸。 从早上出发,一路走来,到家已近晌午,两臂酸酸,大汗淋漓,可酒硬是一滴没撒。 妈妈看了,心疼的要命,直帮我擦汗、揉胳膊,还埋怨我:“家里没有喝酒的,你费这么大事带回来干什么?”爸爸倒是少见的替我说话了:“孩子也是一片孝心, 别说他了。等大女婿来喝吧。” 事后,妈妈偷偷告诉我,自爸爸1955年春从哈尔滨迁回老家,我们分别近七年,除1957年、1958年两个暑假我回来,以及1957年秋爸爸去京,短暂的在一起外,只有书信往来。加之爸爸年纪大了以后,很知当年对我过于严厉,怕我“记仇”,所以我这次回到爸爸身边,老人很注意我的感情。我的端酒四十里, 爸爸很是感动,私下跟妈妈高兴的说我“是个孝顺孩子”。 中秋节前,大姐、姐夫来家,姐夫和爸爸很能聊得上来,而且喜欢喝酒。爸爸先让姐夫喝果酒,并得意的告诉姐姐姐夫,这是公家供应继钺的,他端了四十里带回来的。本来,爸爸滴酒不沾,这次例外,他喝了两口,只有两口,表示了老人心中的高兴和愉悦。 那年爸爸整60周岁,我17岁。我现在已80多岁了,深深的体会到,一个老人在晚年,没有什么再比儿女孝顺更惬意的事情了。 那年,二姐带着她3岁的儿子也从哈尔滨赶回来和我们过中秋节。这是爸爸妈妈,也是我们多年来第一次团聚。节日那天,虽然国家还处于困难时期,我们的节日食品很匮乏,但是我家的小院里,还是充满了笑声和欢乐,老少三代,亲情比什么都重要。 一晃64年过去了,当年3岁的外甥也近70了,我的外孙女正好也是17岁。饭桌上的食品更丰盛了,一代一代的亲情,依然是那样的深厚!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