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帖最后由 吴林海 于 2025-7-29 09:23 编辑
今年八月一日是中国人民解 放 军建军98周年,祝群里的退役军人八一建军节快乐!建军节前夕,让我不禁想起军旅生涯中几件往事。
一,潜伏哨 1962 年的夏季,蒋介石企图反攻大陆,福建前线敌我对峙的紧张气氛绷得紧紧的。我所在的海岸炮兵部队驻守在围头半岛,与金门岛隔海相望,直线距离不过十公里。站在阵地高处极目远眺,能隐约看到对岸岛屿的轮廓,而那轮廓背后,是随时可能扑来的威胁。 当时的形势有多紧张?用 “箭在弦上” 来形容毫不为过。每到夜里,金门岛的快艇常常像幽灵一样贴着海面驶来,敌人穿着蛙衣,悄无声息地从海里爬上岸,要么摸向我方阵地、要么潜入附近村庄搞破坏、抓人员,我们都叫他们 “水鬼”。这些不速之客的存在,让沿海的每一寸土地都弥漫着警惕的气息。 为了筑牢这道海疆防线,军民联手在沿海一线织起了一张无形的网,潜伏哨便是其中关键的一环。我们岸炮 150 连负责的,是围头半岛右侧那片约五百米长的海滩。这片海滩白天看起来平静无奇,细软的沙粒在阳光下泛着金光,可到了夜晚,却成了必须严防死守的前沿阵地。 白天的训练和施工战士们已十分疲劳,到了晚上谁不想一头栽倒在床铺上酣睡?但每天晚上九点过后,以班为单位的潜伏哨就得准时出发。班长带着我们,猫着腰钻进夜色里,在沙滩上选好隐蔽位置,然后一动不动地趴下来。 海风带着咸腥味拂过脸颊,沙滩的潮气透过薄薄的军衣渗进来,更难熬的是那些令人烦恼的蚊子,嗡嗡地在耳边盘旋,一不留神就留下一个个红肿的包。可我们谁也不能动,瞪大双眼,死死盯着漆黑的海面,听着海浪拍打沙滩的声音,分辨着每一个细微的动静。 记得那是一个风平浪静的夜晚,月牙儿斜挂在远处的天边,海水有节奏地冲刷着海滩,发出轻柔的“哗.......哗......”声,像一首单调的催眠曲。累了一天的战士静静地趴在沙滩上,海风微微地吹抚着我们,倦意不断的袭来,两眼开始越来越睁不开,但是我意识到不能睡觉,强制自己睁开眼睛。 班里轻机枪 手大壮渐渐地睡着了,大壮姓黎,因长得壮实人高马大,所以我们都叫他大壮。这时连长正好来查岗,看到他睡着了,悄悄的把机枪拿走了,气呼呼地对班长说:“小黎怎么睡着了?!马上开始演习!”接着拿出信号枪向天上开了一枪,只见红色的信号弹把海滩都照亮了。 连长大吼一声:“敌人已经登陆!马上占领前面大礁石!”同志们爬起来高喊:“冲啊!”迅速占领了大礁石。小黎朦朦胧胧的醒过来,发现自己的机枪不见了,急得大叫起来:“我的机枪呢?!”只能慌慌张张地跟着大家向前冲。 演习结束了,第二天连长在全连大会上狠狠批评了小黎和班长,“在战场上,一秒钟的疏忽,就可能让阵地失守,战友牺牲!”连长的声音字字句句都敲在我们心上,从今以后大家再也不敢打瞌睡了。
(二)我的孩子找不到了!
1964 年的深秋,台湾海峡并不平静,敌 人的军舰总像不安分的鲨鱼,时不时游弋到大陆沿海来骚扰。当时我担任海岸炮兵 151 连二炮的班长,和全班战士备战的心时刻紧绷着。 夜里营房里没有电灯,只有月光偶尔照在房间的地上,我们习惯了在黑暗中生活,就像习惯了枕着海浪声入眠,更习惯了那突如其来、能刺破长夜的战斗警报。 那天夜里,警报声又一次尖锐地响起,瞬间划破了整个阵地的宁静。虽然漆黑一片,战士们摸黑穿好衣服,以最快的速度冲到炮位上,这时一个带着浓重苏北口音的声音突然响起:“我的孩子找不到了!” 这一声喊,随即爆发出一阵压抑不住的哄笑。“小陈,你这新兵蛋子,有孩子了啊?” 我们迅速地跑到炮位各就各位,我拿起话筒向连长报告:“二炮好!”此时看到小陈赤着脚慌慌张张的冲到炮位边上。我严肃地批评他:“不 穿鞋子怎么行?!以后每天睡觉前像老兵一样,一定要把鞋子放在固定位置,你回去把鞋子穿好!”小陈在床底下把鞋子找到了。他不会讲普通话,苏北话把鞋子说成孩子了。 此后好长一段时间,同志们笑着调侃他:“小陈,你的孩子找到了吗?”“孩子藏哪儿了?快交出来让我们瞧瞧!”每到此时小陈低下头脸涨得通红,我在边上帮他解围:“你们不要欺负新兵!”同时对小陈讲:“你要好好学习普通话,否则大家听不懂你说什么。” 后来我发现,小陈每晚睡前都会把鞋子摆得整整齐齐,放在床铺边最容易找到的地方。遇到紧急情 况,他的动作比谁都快,再也没出过岔子。 如今六十多年过去,可每当想起那段日子,耳边仿佛还能听到刺耳的警报声,眼前还会浮现出小陈红着脸找 “孩子” 的模样。那些紧张又充满欢笑的夜晚,那些年轻的脸庞,那些带着各地口音的调侃,都成了军旅岁月里最难忘的记忆。也让我们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战士,的心贴得更近了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