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帖最后由 七彩梦 于 2025-4-8 17:48 编辑
南翔古漪园、古镇一游
想着古漪园的双乔牡丹该到了盛花期了吧,问老伴,明天南翔去伐,看牡丹。老伴瞧了我一眼回答,屋里厢格只(家里这只)老牡丹每天都在看,还去啥南翔。十三点!不去就不去,正合我意,我拍照喜欢一个人出门,自由自在,不受约束。
中学生的时候,学校组织去南翔是坐绿皮火车的。现在,坐两部轨道交通,40分钟就到,社会发展了,交通便捷了,极大方便了老百姓的出行。不过,从家到古漪园的路上,两头两脑还要走不到半小时的路。
牡丹已进入盛花期了,先开的白色已呈颓势,现在正是粉色和二乔等妖娆的时候。我寻寻觅觅地找二乔牡丹,有,看到它,心里欢呼了一声“欧耶”;还想找黑牡丹,所谓黑牡丹,就是红得发黑的颜色,是稀有品种。遗憾,没有。正拍摄得心花怒放之时,耳边突然想起一声:这是玫瑰花吧。握草,这世上还有不认得玫瑰花的女人,而且还是三十多岁的女人,老公追你的时候没给你献过九十九朵玫瑰?她的同伴,那位推着婴儿车的女人,回答也是迟迟疑疑不确定地说,好像是牡丹吧。
一个人的旅行不寂寞,能看到听到不少可乐的事。又是一处牡丹园地,正忙着把国色天香采撷到我的镜头中。耳边听一男人对女人说,脸侧过去一点……过头了,再侧回来一点,哎,好好,这角度好。我想,什么角度这么好,能把女人的脸拍得貌美如牡丹?一看,女人的龅牙在这个角度,最突出。我差点笑出声。
去古漪园还有一个任务,想看看缺角亭。那是1933年,东三省沦陷后,南翔人民为铭记东北沦陷而建。它的四角攒尖顶的亭子刻意缺失东北角,象征被日军侵占的东北三省;其余三角则塑造成紧握的拳头,表达抗争与收复失地的决心。我找到了缺角亭,走上台阶,进入亭中,心情庄重了起来,这个亭,凝聚着抗战时期南翔人民的爱国之心呢。亭内,老头们在打牌,亭下的老太太们在跳广场舞,我则在找最佳角度拍这个缺了角的顶。凝视缺角亭,感慨没有万千也有几许,就想,好好多活几年享受和平祥和的日子吧,这可是无数英烈给我们创造的----前人牺牲,后人享福了,珍惜。
古漪园游览完毕,想去南翔古镇吃南翔小笼包,好几年没吃了,馋了。南翔小笼的特点是皮薄,一个小笼的皮在10克以下,这么薄的皮要承受里面一包汤汁,这就是南翔小笼包的特点。江南古镇,大同小异,这里不赘述,我也没逗留,吃完小笼包和酸辣汤,打道回府。
我发觉一个门槛(巧门的意思),看到半老徐娘问路,你叫她小姑凉,她一定会热情周到为你指点。古镇以前去过,有点忘却,出了古漪园就问了一徐娘。我一开口先叫“小姑凉”,果然得到了周到热情的回答。回家途中,见店里一徐娘穿着年轻人的服饰扫地,我又如法炮制,问11号地铁站是在前面吗(怕走冤枉路),又得到了满意细致的回答,具体到“再过两个红绿灯”。哈哈哈,人际关系的处理真的有巧门,说好话绝对没错。
走了大约有20分钟哦,终于乘上了地铁。空气中咋隐隐有种隔夜大蒜在胃里与幽门螺杆菌融合在一起的味道。现在种植大蒜,大多用了狠科技,吃了嘴都不臭了。这种味道也是久违了。我朝边上的男人看了一眼,哦嚯,一张黑红的脸,农民模样。好羡慕他吃到了绿色有机大蒜。
终于到家了,古漪园一游,拍了好多片片,走了1.5万步,午睡了半小时,论坛里又逛了一圈,写下这篇拙帖,然后还要整理相片。开心,不辛苦。
古漪园一隅
缺角亭教育基地
缺角亭
箭头所指像一个拳头
南翔古镇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