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帖最后由 范先生 于 2025-3-6 15:50 编辑
那天我到儿子家,与儿子和儿媳聊天中说起我们家的姓名一事,倒也有一番情趣。 我们家姓范,父亲在世的时候曾经说起老祖宗,是范仲淹的后代。至今在苏州天平山有一座范家祠堂,是范仲淹先人的归葬之地,供奉着这位老祖宗。我曾经去过,每年清明,那里都会举办祭祀活动,有来自各地范姓的后代。那年,我也曾经捐资过,以表达我的一点心意。 在聊天中,说了我们七个子女的名字:大哥仁俊,大姐仁仪,二姐仁佩,三姐仁储,二哥仁傑,我仁佐,弟弟仁佑。儿媳说,看得出我的父亲有点文化功底,每个人的最后一个字都是“亻”字旁。我说,是啊,我的父亲曾经在私塾里读过书。儿媳还说,假如我还有一个弟弟会不会起名“仁中”,后来我想起,不一定用“中”,可以用“仲”呀,呵呵,顺口一说。目前,大哥,二哥以及我的弟弟已经去世,留下我和三位姐姐还健在。 记得一次曾听父亲说起,对我们后代都规划过,按照“仁义礼智信”起名相传,可惜的是恰逢文革,破旧立新,所以改为“保家卫国忠”。所以,我们的下一代都是按照“保”,孙辈都是“家”起名,只是按照家谱排列,就乱了。 一个人的名字是表明身份的一种符号,然而姓名文化也是一种文化传承。随着社会的变迁,这一种传承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,姓名文化逐渐失去了原先家谱的束缚,现在还能够看到一代一代姓名按照家谱的估计少之又少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