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帖最后由 东南西北 于 2025-3-3 17:28 编辑
生的伟大,死的光荣 ——纪念兴隆县刘胡兰式的女英雄骆秀英 刘胡兰的故事家喻户晓,毛泽东主席为她题写的"生的伟大,死的光荣"八个大字,至今激荡着中华大地。刘胡兰这位15岁就英勇就义的少年女英雄,用生命诠释了共产党人的信仰与气节,而在冀东革命老区兴隆县,一位名叫骆秀英的巾帼英雄,以同样的壮烈谱写了刘胡兰式的时代篇章。 1925年,骆秀英出生于河北省兴隆县煤岭沟村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。少年的骆秀英,受到家乡浓厚的抗日氛围和众多英雄事迹的熏陶,心中满是对自由与正义的向往。 1944年,骆秀英出嫁到鹰手营子村后,毅然决然地动员丈夫徐成富参加了人民军队,她一面精心操持家务,一面满腔热忱地投身革命工作。次年秋天,她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,并担任鹰手营子村妇女主任。她积极组织妇女参加土地改革,同时以无畏的勇气与gmd军队及还乡团展开英勇顽强的斗争。 1947年9月15日,驻扎在承德的gmd十三军八十九师一部及地主还乡团武装——刘茂队,气势汹汹地对兴隆解放区进行骚扰,妄图破坏土地改革运动。骆秀英得知敌人进攻的消息后,心急如焚。她迅速把家里为地方政府保存的子弹箱、手榴弹和军鞋仔细整理好,捆绑到毛驴背上,赶着毛驴,匆匆向五里之外的娘家——煤岭沟村奔去,一心要将这些物资安全转移、妥善隐蔽。 刚迈进娘家院子,敌人已如恶狼般进村。千钧一发之际,骆秀英急中生智,忙和弟媳妇一起,迅速打开干草捆,将运来的子弹、手榴弹和军鞋紧紧捆在干草里,而后费力地把干草捆放上猪圈棚。这时,敌人已逼近家门,弟媳妇焦急地催促骆秀英赶紧隐蔽。然而,为了这批至关重要的子弹、手榴弹和军鞋的安全,骆秀英心怀大义,故意暴露自己,毫不犹豫地从娘家大门奔出,朝着北马圈后山奋力跑去,一心要引诱敌人出村。 十几名敌军士兵见有人逃走,如饿狼扑食般在后边紧追不舍,边追边疯狂叫嚷:"抓活的!"可骆秀英毫不畏惧,脚步坚定,丝毫没有停歇,一路向着山顶攀登。很快,她便面临绝境——前方是悬崖峭壁。敌人步步紧逼,骆秀英已无路可退。就在敌人临近的瞬间,她毫不犹豫地纵身跳下山崖。敌人气喘吁吁地爬上山顶,朝着山崖下疯狂扫射一阵,料她必死无疑,便骂骂咧咧地撤下山来。 幸运的是,骆秀英跳崖后被茂密的树丛拦住,并未摔死。一个多时辰以后,她缓缓苏醒过来,强忍着浑身剧痛,艰难地爬下悬崖,拖着伤痕累累的身躯,步履蹒跚地回到煤岭沟的娘家。一进家门,弟媳妇满脸欣喜地告诉她物资保住了。骆秀英脸上绽放出欣慰的笑容。 这次成功地保护了物资,骆秀英没有丝毫松懈,继续为革命事业奔波忙碌,想不到危险却再次悄然降临。 1947年12月28日深夜,骆秀英参加区、村干部会议时,由于汉奸告密,被还乡团以一个营的兵力将会场包围。为掩护其他干部群众突围,骆秀英和村武委会主任陈士荣一起被捕。敌人采用软硬兼施的手段,想从骆秀英口中得知民主政府藏粮地址和干部情况,骆秀英的回答总是一句话:“要杀要剐,随你们的便,没啥说的!” 次日,敌人把骆秀英和陈士荣一起押到鹰手营子东面柳河南岸的四方洞前,先用铡刀铡下陈士荣的头,然后严刑拷打骆秀英,逼问藏粮地点和干部情况。骆秀英被打得遍体鳞伤仍闭目不语。敌人气急败坏,用刺刀猛刺骆秀英胸膛,然后用铡刀将她铡成三截,场面惨不忍睹。 骆秀英同志牺牲时,年仅22岁。她"生的伟大,死的光荣",是当之无愧的刘胡兰式的英雄。 在"三八"国际妇女节这个属于女性的光辉节日前夕,我们重温骆秀英的故事,不仅缅怀一位铁骨铮铮的革命烈士,更为致敬所有在民族危亡时刻挺身而出的女性先驱。当我们享受着和平年代的幸福生活时,不应忘记:是无数像骆秀英这样的巾帼英雄,用生命捍卫了今天的万家灯火。她们证明:真正的伟大不在性别,而在心中那份对正义的坚守;真正的力量不在于外表的强悍,而在于灵魂的坚韧不屈。 作为新时代的女性,继承着先烈的遗志,在各自的岗位上挥洒才华。无论是科研领域的突破、乡村振兴的耕耘,还是社会责任的担当,"半边天"的传奇仍在续写。让我们以骆秀英为榜样,时刻铭记:妇女能顶半边天,这不仅是历史的见证,更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! (2025.3.3,史料源于《兴隆县志》)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