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帖最后由 范先生 于 2025-2-21 16:09 编辑
参加新村里越剧班活动大概有三年多了,有点感觉淡而无味。或许每个人出发点不同,不能强求一律,也无法强求一律。 回想自己从小喜欢唱歌,在初中音乐老师的推荐下参加过杨浦区中学生合唱团。因为身处大多是苏北人聚集的弄堂,加上家里有一台收音机,耳闻目睹淮扬剧的音乐唱腔,后来看了沪剧电影《星星之火》,《黄埔怒潮》等,也听了越剧《梁山柏与祝英台》,《红楼梦》后也逐步喜欢上了沪剧,淮扬剧,越剧等。可以说,家里的收音机成了我的专利,时不时打开收听。一次,我在家里唱了一段《久别重逢梁山伯》,被邻居看到了,夸我:“有点味了”,至今都记得。其实,不少戏段,还包括锡剧,黄梅戏,滑稽戏,上海说唱等都会唱上一两段。至于那个时期的样板戏,那更不用说,会唱的就更多了。 督促并陪同老伴参加新村里越剧班后变成我也成了其中的一员,在大家的帮助下学唱,渐渐走到台前。正因为从小喜欢,加上丰富自己的生活,就有一种求学的愿望,希望多学一点,学的好一点。而一起唱戏的老师们对我的建议也各不尽同,有的说对已经学会的戏段要精一点,有的说多学几段,似乎都有道理。 这几天突然想起到网上买戏曲U盘,跟着U盘里的老师学唱,里面最好还要有独立的伴奏带,就是有点担心买回来后不会使用或者与我的小收音机不配套。 想听听各位老师们的建议,谢谢了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