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帖最后由 舍予云尔 于 2025-2-19 10:11 编辑
一进农历的十二月,各村就开始准备过年的龙、狮、花灯(包括蛙、蚌、花车等)。其中主要的工艺由专门的花匠负责。例如花灯,要有高中低三种高度的竹棍挑的,中等高度手举、肩扛的等各种形式。灯的形状多为梭形八面体形,也有六面、五面、四面的,棱形或倒梯形。花灯装饰讲究。侧面镶贴剪花,上悬有挂帽,四周有四至六根长长的扎满花瓣的缀绺和垂穗。边走边摇晃,十分漂亮。完美的组合应当有40到60盏这样的花灯,晚上点上蜡烛,形成长长的灯龙,或者舞狮时围在四周烘托气氛,十分的壮美。花车是竹札的,饰满各种花饰,挂在旦角肩上,前有丑角佯装拉车。均取自花鼓戏的段子。扮丑角的人好找,扮旦角的女孩儿起码要四五个却不好找,大部分家长不愿意细妹子去抛头露面,我便成了男扮女装的首选人物。这乡下,一没有胭脂水粉,二没有口红,怎么化妆成女孩儿呢?那也有办法:借来一件女孩儿的大襟花棉袄,用一块白毛巾扎住头部压出几缕头发也就几分像湖南细妹子了。 春节花灯的第一个 高 潮 是初一到初五,在村里活动。初六之后去邻村。九岁这一年,还真叫我扮了旦角坐花车,他们故意恶作剧叫一个唇裂的中年人拉车做丑角,引得众人笑得前合后仰,倒是没人注意我。也许我的表现没出人们意外。 十五元宵节夜的舞狮与巡游花灯,再掀起了第二次的更大 的 高 潮 。 元宵节讲究“发”元宵。这“发”字,有“发生”、“发展”、“发财”、“发人”(多子多福)、“一年多发”的意思。“元宵”,原意是新年第一个月圆之夜。在我们家乡不仅指外地人所说的“汤元”,还指“元宵节”这天的灯火和明亮。暮色将临的时分,家家户户就将预备的大批腊烛、油香(用桐油或茶油、菜油浸透的“香”)、“松明子”等点燃。腊烛、油香插在门墙的外壁上,高低两排。松明子则成堆烧在廊檐下的陔边。远远望去,每家每户都是一排排的灯火闪亮。十分壮观!家中所有房间的大门洞开,箱柜也都打开。屋里屋外,犄角旮旯,包括仓库乃至厕所,都要照亮。全家里里外外照得越明亮越好。晚上八点左右达到**,小孩儿们跑里跑外,跳跃着叫:“发哟!发哟!”越“发”越好,越热闹越好。这就是发“元宵”。 “元宵”发起来之后,通常村里的舞狮、舞龙、花鼓灯等游艺活动也要再一次,也是过年其间最后一次达到 高 潮 。 舞狮来到各家各户的门前或者堂屋里,还有所谓“赞狮”的节目。这是由一人(多是村里懂点文墨的土“秀才”)带头,但谁都能参加的,现场即兴编的四句顺口溜打油诗(只要求押韵),一般都是把已经发生了或希望将来会如何发达之类的意愿编进去,来祝福本家。这种时候也是土秀才们抛头露面、展露才华的机会。想好词句的人,上前按下舞动的狮子头部(锣鼓立即停止,舞狮人立知只做原地抖动,且全场静音),每念一句,众人高呼一声“好!”四句完,再起欢舞。这时应该是整场的最**,也是主家最高兴激动之时。 那一年,我正念私塾启蒙,人家都说我会读书。村里一位很有名望的长者来奉承我家。他来到舞狮的堂屋,当正舞得起劲时,只见他从容不迫地走近雄狮,左手高举,右手按住狮头, 赞呼:“雄狮舞到主人家,”——众呼:“好!”同时锣鼓:“锵!” 赞呼:“喜雀门前叫喳喳。”——众呼:“好!”同时锣鼓:“锵!” 赞呼:“骄子出山游四海,”——众呼:“好!”同时锣鼓:“锵!” 赞呼:“此门常开富贵花!”——众呼:“好啊!”同时锣鼓:“咚锵锵……”重新开始舞狮。一会又一个老者走上场: 赞呼:“彩灯高照到东家,”——众呼:“好!”同时锣鼓:“锵!” 赞呼:“喜气盈盈我来夸。”——众呼:“好!”同时锣鼓:“锵!” 赞呼:“七岁小儿读书好,”——众呼:“好!”同时锣鼓:“锵!” 赞呼:“将来抱个金娃娃!”——众呼:“好啊!”同时锣鼓:“咚锵……”重新开始舞狮。一会第三个人走进来: 赞呼:“书香门第我来夸,”——众呼:“好!”同时锣鼓:“锵!” 赞呼:“文曲下凡到本家。”——众呼:“好!”同时锣鼓:“锵!” 赞呼:“山里飞出金凤凰,”——众呼:“好!”同时锣鼓:“锵!” 赞呼:“栋梁之材报中华!”——众呼:“好啊!”同时锣鼓:“咚锵……”重新开始舞狮。 主人家自然是喜欢听这样的恭维吉言的。当时我父亲、母亲、奶奶听到这样的赞词,当然喜不自胜,在照常规打发蜡烛和吃的玉米籽、薯片子、花生之外,连忙给预先准备的“包封”(即红包)拆开增加了礼金,以酬答人家的吉言。 后来,我终于通过刻苦学习,离开山沟考进了首都的名牌大学。村里的长者也由于应验了当年的吉赞而沾沾自喜。后来父亲还叫我特意买了礼物去看望这几位老人家。 许多年过去了,家乡发“元宵”的习俗,据说又重新恢复了起来。虽然我不能够回老家再去体验那发“元宵”的盛况,当一个个元宵佳节来临的时候,随着家乡山区的逐步富裕起来,我想那一处又一处的农家场院里的红红火火的元宵灯火的景况,应该是更加辉煌的吧!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