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帖最后由 范先生 于 2025-1-5 10:03 编辑
阅读了昨天《文汇报》刊登刘庆邦《与纸为伴》文章,启发了我想起一辈子与纸制品打交道的经历。 第一次对纸有感觉的是小时候居住在老房子的时候,几乎每天都有一股恶心臭臭的味道,问父亲,他告诉我离家不远有一家叫做中国铜版纸厂,在造纸过程中会通过烟囱排发气味。至今这个厂房还在,每次到杨浦区中心医院都会经过,会不由自主地走近,甚至有一次直接走到里面看当年的建筑,其中有一排建筑看上去很老,估计是办公楼。 还有一次是我家对面是叫做仁兴街上有一家小小的印刷作坊,看到大人将一张张纸塞到机器里,机器发出“叮当当”的声音,后来得知是印账册,机器后面的长方形条桌旁坐着四五人在加工装订。这个机器,在我原来的印刷厂里也有,叫“圆盘机”。 初中毕业后被分配到上海出版印刷职业学校后,开始了与纸为友的职业工作生涯。开学第一天,我们就读的《印刷概论》,不是铅印的课本,竟然是用打字油印的,让我感到新奇。 到了印刷厂上班,加上正值运动,我因为写字端正,业余时间开始刻印蜡纸。我刻印的蜡纸印刷出来墨色均匀,很受好评,甚至可以与誊印社一比。最值得炫耀的是将京剧样板戏《沙家浜》整个曲谱全部刻印出来装订成书,交给领导顿时受到好评,连说:“满意,满意”。其次在担任统计员的身份,油印一些统计表格为工作所用。 因为担任统计员,很多统计指标都与纸张有关。为了准确统计纸张的重量,不仅走进造纸厂,了解造纸工艺,甚至和上级公司材料科一位到纸张研究所,对纸张进行秤重测算,为后来实行的纸张节约奖做了铺垫和提供依据。 离开工厂来到办事处工作起,面对的却是一本本出版的纸质图书。曾经为北京总馆在上海印刷《新华字典》,在香港出版一本画册都出过一份力。随着书店开张,我置身在四周书的海洋里,望着络绎不绝的读者人群,感觉到了知识的魅力。 改开后电脑逐渐的普及,纸制品逐渐被淘汰,然而我对纸质出版物依旧有浓浓的情感,每每都会“想缘情生”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