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帖最后由 老工人 于 2024-12-14 16:16 编辑
乘通勤火车上下班的那些回忆
我是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参加工作,在大化上班。大化全称是大连化学工业公司。该企业是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建立起来的万人企业,是我国重要的化工基地。工厂在甘井子区离市内比较远,乘坐公交车需要一个半小时时间。大化附近还有大连钢厂,大连第二发电厂,大连冶炼厂等等,都是大连市骨干型企业,上下班的人很多。所以国家设立铁路专线,我们每天都是乘坐火车上下班。 我记得非常清楚,厂里每个季度换发一次火车月票。在大连站发车时间:6.30分、13.30分、22.30分。甘井子站发车时间:9.00分、17.30分、24.30分。车箱都是老式的,后来更换几节长条新式车厢。通勤车从大连车站出发,中间在沙河口、周水子车站还要上一些工友,一直到甘井子车站。绿色车皮门打开后,你就会看到:工人们都会有秩序地往自己的工厂方向走去,那浩浩荡荡的产业工人大军宛如条条的长蛇阵,景色壮观令人十分感慨,那个年代手中没有照相设备,现在回想起来真是多么遗憾啊! 乘火车通勤上下班都是有组织的,每节车厢单位都安排有一个负责人。正常(白班)上车后,都要组织大家学习有关文章,如人民日报、红旗杂志、**报社论或者有关新闻报道等等。有时还组织大家唱革命歌曲和样板戏,厂里的文艺宣传队业余演员有时还会在车厢里给大家表演节目,半个小时不知不觉就到站,时间一会就过去了。星期六是自由活动时间,大家可以互相交流学习或者切磋生产技术的问题。也有的男、女青年人,在通勤火车里认识而慢慢谈恋爱搞对象的……冬天就不行了,好多工人在市内住就不骑自行车上下班了,所以车上人比较多,都穿着厚厚的棉衣,人挤人。 最艰苦的还是属于厂里那些三班倒的工人了,比如零点班是半夜11点半上班。也是要坐通勤火车,但相对人比较少,夏天还好。冬天就难过了,车厢里又没有采暖设备,尤其是赶上下大雪或者大风天气……冻的人车厢里坐不下,跺脚来回不停走动……有一次我是四点班下班,车厢瑟瑟寒风在脚下吹,把我的棉裤都冻透了……所以许多老工人都患有不同程度的关节炎病。是啊,我们的工人阶级就是这样,一代又一代人不畏艰难困苦,为祖国的发展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。还有那些孩子妈妈更难……怀孕期间还要拖着身子上班,上火车后工友们都很关照。生完孩子后倒班通勤,家里都要请亲属朋友照看。我所在的班组有一个女工朱师傅,认识她时已经坚持通勤倒班快20年,由于精心操作,多次发现避免设备上重大事故。所以我想:今天国家条件好了,我们共和国应该对那些伟大的母亲说一声:谢谢! 当时我家住在市内沙河口区高尔基路246号,每天上班先步行十五分钟到同泰街站坐一路电车,到大连火车站下车。白班还好,如果赶不上通勤火车还可以坐公交车。如果上夜班可就麻烦了!有一次,我上零点班,下雪了。(是半夜24点到早晨8点。)到火车站已经是22点半了,没有赶上通勤火车。怎么办?只好坐电车到沙河口车站再换乘到周水子,到那里就没有公交车了。只好步行到工厂,路又滑,大约走了二个多小时,到工作岗位已经凌晨2点了,虽然是寒冬腊月,但却累得我满头大汗。一个班组二十多人,我们合成氨车间压缩工段岗位:有混合气、空气、冰机、原料气等近40多台机组,一个萝卜一个坑啊!班长看到后并没有批评,反而问寒问暖。那时候,我参加工作不久,非常注意遵守工人阶级队伍里严密的组织纪律性!如果不来上班,生产岗位就要缺人了,谁来干这项工作?由于我遵守纪律勤奋努力,工作不长时间,师傅们就推选我为先进工作者。我在基层班组和工人师傅勤勤恳恳一起干了许多年。后来又到办公室搞共青团工作、调到外地企业先后担任一些领导职务,就是在基层奠定了牢固的组织纪律观念基础,养成了丁是丁卯是卯的一丝不苟工作作风,当然这是后话。 忆往昔,峥嵘岁月稠。我就是这样乘通勤火车上下班,在工人阶级这座大熔炉里度过了九年美好青春光景,后来调外地工作,无机会再乘通勤火车了……然而,改革开放后国家突飞猛进发展,如大连市内交通四通八达,地铁、轻轨、电车、公交车应有尽有……人们无需再乘通勤火车上班了,但这段人生路途上难以忘怀的记忆,却永远留在我的心中啊!. 2024-12-14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