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搜索
热搜: 活动 交友 discuz
查看: 2175|回复: 37

红土地上的奋斗(一)

[复制链接]

181

主题

7304

回帖

4万

积分

版主

积分
44134
发表于 2024-12-12 17:44:39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 IP:上海
本帖最后由 吴林海 于 2024-12-12 19:44 编辑

     说起江西这片红土地,那可是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。
  江西,是中国革命的摇篮、共和国的摇篮、人民军队的摇篮。在这里,人民军队创建,革命道路开辟,伟大远征起步。这片红土地承载了中国革命的苦难与辉煌,承载着无数先辈们的热血与奋斗。
  红土地铸就了伟大的井冈山精神、苏区精神、长征精神等。这些精神如同璀璨的星光,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。
     时光荏苒,岁月如梭,当回忆的指针拨回到上世纪六十年中期,那段关于三线建设的激 情岁月如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,在我的脑海中徐徐展开。
     上世纪七十年代初,我从部队转业来到江西省新余县的 810 厂。在浙赣线的一个三等小站处,岔出一条长达 18 公里的铁路支线。这条支线几经蜿蜒,巧妙地避开几座山峦后,骤然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,一头扎进大山深处。这里是当年三线建设总负责人、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富春于 1964 年视察时,亲自为 810 厂选定的厂址。​
  810 厂是一家特殊钢厂,生产各类特殊钢,为江西的军工企业提供物资供应。1965 年,从上海各钢铁厂抽调了上万人前来支援建设 810 厂。当我来到该厂时,它已初具规模,各分厂也开始正常生产。​
工厂距离小县城约二十公里,坐落在名为良山的群山之中。这里的山丘虽谈不上壁立千仞,但也是峰峦起伏。山上茂密的树林层层叠叠,山风拂过,低沉的林涛声在丘壑间阵阵回响。​
  这是一个偏僻的小集镇,有一个小商店、一座邮政所和一家饮食店。在一座农舍中,设有一个散发着浓浓煤油味的供销社。角落里放置着一个黑不溜秋的煤油桶,专供当地农民(江西称农民为老俵,大约有表亲之意)晚上点灯使用。柜台和橱窗里零零散散地摆放着布匹、肥皂、牙膏、热水瓶以及化肥、农药等物品。紧挨供销社另辟一间作为新华书店,门面窄窄的,摆放着两张柜台。要买书,得先闻闻煤油味。​
  集镇上最大、最显眼的建筑是一幢被高墙紧紧围住的粮库。一到收公粮的日子,粮库前就挤满了扁担和箩筐。里面还有碾米房,靠近街面的一排平房是向老百姓供应粮食的地方,厂里职工也到这里买米。那时只供应早稻米,8 分钱 1 斤。早稻米在上海被称为 “洋籼米”,做成的饭很硬且糙口,很难吃。偶尔可以买到少量的晚稻米,比较糯软。​
  在一条条蜿蜒的山沟里,稀稀落落地坐落着一些老俵的村庄。红土筑墙(江西都是红土地),黑瓦作顶。家家窗户都开得很小,嵌着粗粗的木栅,大约是为了防止盗贼吧。其实许多老俵家徒四壁,穷得叮当响,有什么东西好偷呢?走进屋里,黑黝黝的,地上是泥土地,条件好一点的人家是砖地。堂屋里放着一张桌子和几条长凳,做工很粗糙,也没有上漆。另外还散放着几把竹椅子。靠墙边有一张竹床,这是夏天乘凉用的,人坐上去会咯吱咯吱作响。​
  山凹里一块块稻田曲曲折折、大小不等。历代以种田为生的老俵说:“早稻是个宝,晚稻一把草。” 缺少阳光的冷水田,年年广种薄收。​
  810 厂就建在这样一个穷山僻壤的地方。如果从空中俯瞰,厂区的环形公路在群山的褶皱里穿行,组成一个个不规则的三角形。前期的开拓者沿着公路建起了十几个生产分厂,总厂的铁路线也分别通向各个分厂。火车的汽笛声在群山之中回荡,显露出勃勃生机。公路和铁路总长约十公里,故被称为 “十里钢城”。​
大批蜂拥而至的上海钢铁工人,离开了繁华的大上海。虽然他们已有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,但眼前的简陋仍让人感到意外。​
  那个年代是艰苦奋斗的年代,红土地的革命精神鼓励整整一代人。全厂职工立下誓言:一定要把三线建设搞好,让毛主席放心。现在很多人会觉得这些人真傻,但任何事情都不能脱离历史的时代背景,这就是当时大多数支援内地建设职工的精神状态。​
那个时候,上海有大批职工支援江西三线建设。我的连襟也是从上海支援到江西安福县的一个军工厂制造轻机枪,这个厂的钢材是我们厂供应的,所以我曾经去过他们厂,了解我厂钢材的使用情况,还试打过他们厂生产的轻机枪他们那里更是深山老林,交通不方便,条件更艰苦。
  810 厂有三个分别建在山沟里的生活区,各个生活区相隔三公里左右。只有一个生活区的房屋是砖木结构的二层楼建筑,其他两个均是 “干打垒” 平房。有个生活区由于受地形限制,十几个新村分散在各个山坳里,最小的一个村只有两排房子,七八户人家。​
  所谓 “干打垒”,就是房屋的下半部分约 1 米左右是砖墙,上半截用竹片编制,再抹上黄泥、石灰和沙子的三合土。房屋内没有卫生间,厨房里有烧柴火的灶头。这样的平房夏天热、冬天冷。寒冬腊月的夜里,脸盆里的水能结上一层薄冰。糟糕的是五、六月的黄梅天,山里雾气重、湿度大,地上像渗出水似的潮湿, 家具和东西都会发霉,晾晒的衣服也总不见干。​即使是这样的家属宿舍,大家还是比较满意的,没有任何怨言。因为相比较上海狭小的居住环境,这里好多了。
  不仅家属宿舍如此,办公室也是这样。一个山谷两边靠山脚处各有一排 “干打垒”,中间隔着一片稻田。这一排是行政管理、经营生产的各科室,对面是党委各部门。稻田中一条窄窄的田埂,便是连接两边的通道。​
  厂区各道路都是煤渣路或是沙土路。晴天时是扬灰路,雨天时是水泥路。​
  各个分厂的食堂也都因陋就简,一块木板代替餐桌,两根并起的毛竹当凳子。来往于生产区和生活区的交通工具是大卡车改装的大篷车,过了规定时间只能步行了。​


     七十年代初简陋的厂部办公楼,九十年代企业搬迁后淘汰了。(拍摄于2019年1月)

    (待续)

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
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账号?立即注册

×

评分

参与人数 12金币 +106 收起 理由
范先生 + 8 赞一个!
逍遥伯爵 + 8 赞一个!
童声韵灵 + 8 赞一个!
蓝朵1111 + 8 赞一个!
筱亭 + 8 赞一个!
山里娃 + 8 赞一个!
风清 + 10 赞一个!
咕咚来了 + 10 赞一个!
书香 + 10 赞一个!
月婵 + 10 赞一个!
老谟深虑 + 10 赞一个!
闲云 + 8 赞一个!

查看全部评分

360

主题

9122

回帖

4万

积分

版主

积分
48606
发表于 2024-12-12 17:57:53 | 显示全部楼层 IP:辽宁
欣赏吴老师的美文佳作,点赞支持,下午好!

415

主题

1万

回帖

10万

积分

超级版主

积分
100525
发表于 2024-12-12 18:03:55 | 显示全部楼层 IP:亚太地区
        老友从部队转业就去支援三线工作了,来听你讲三线工作的故事。期待下集。

592

主题

1万

回帖

9万

积分

超级版主

积分
91868
发表于 2024-12-12 18:14:28 | 显示全部楼层 IP:山东
欣赏 岁月深处的三线记忆(一) 好作品!

224

主题

8461

回帖

7万

积分

超级版主

积分
72515
发表于 2024-12-12 18:38:38 | 显示全部楼层 IP:江苏
我们有着共同的记忆,当时支援三线在青海西宁,非常艰苦。

56

主题

2万

回帖

8万

积分

超级版主

积分
82406
发表于 2024-12-12 18:47:04 | 显示全部楼层 IP:河北廊坊
支援三线是相当辛苦的!

196

主题

1万

回帖

5万

积分

超级版主

积分
59814
发表于 2024-12-12 19:03:34 | 显示全部楼层 IP:
老师的文章朴实自然,读着很有感慨!因为我父母都是在三线军工厂工作,生产半自动步枪。尽管现在那工厂已改民用,后又迁厂,父母也搬离那里,但我对那山窝里的军工厂记忆犹新!
老师从部队转业到三线去支援,在那艰苦的环境下工作,真不简单!肯定有许多难以忘怀的故事,期待您的精彩继续!
晚上好!

58

主题

1万

回帖

6万

积分

版主

积分
60695
发表于 2024-12-12 19:31:47 | 显示全部楼层 IP:陕西
这就是那个时代的特色,很多重工业和军工企业,都从沿海城市搬迁到山区里。
在陕西秦岭山里,就有很多这样的工厂。大多数都是军工企业,来自上海、北京、哈尔滨等地。

100

主题

4010

回帖

2万

积分

蓬莱仙人

积分
20959
发表于 2024-12-12 19:32:59 | 显示全部楼层 IP:安徽安庆
吴老师辛苦了,过了一段艰苦的日子,我们这里的三线厂,是造子弹的,比您们的条件好。等待续篇,晚上好!

92

主题

4303

回帖

2万

积分

蓬莱仙人

积分
26344
发表于 2024-12-12 21:57:43 | 显示全部楼层 IP:黑龙江
细读此文,感慨万千。这是一篇很有意义的回忆录,抒写了英雄的奋斗者们为祖国建设所历经的艰苦岁月,平凡中蕴藏着伟大。点赞!致敬!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手机版|小黑屋|离退休论坛 ( 浙B2-20100176 )

GMT+8, 2025-4-19 08:38 , Processed in 0.067516 second(s), 23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5

© 2001-2025 Discuz! Team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