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本帖最后由 闲散之人 于 2024-10-16 18:56 编辑 
 
 篇一:归程总匆匆
   
       2024年10月11日,九九重阳节。   
       我和我的发小同学约定,回庄河步云山。回到那个不是故乡,却让我们魂牵梦萦了半个多世纪的地方,回到那个其实我们回了不知道多少次,却总想着再去的地方。   
       同学们如约而来,我们准时出发,舒适的中巴车,载着我们一行,穿越了海底隧道,快速驶入高速路。   
       为什么是回,而不是去。这本不是一个问题,但对我们而言,也许此刻一个回字更能体现我们所有人的心境。   
        少小离家老大回,从来不是简单的时空转换故事,何况,我们注定是故事里的人?!   
        为什么要回?是因为遥远的步云山,对我们有一种也许唯有我们自己能感知到的呼唤,为了这份呼唤,我们必须要回。   
       为什么要回?是因为2021年那次去,临别时我们彼此间有一个承诺,原本是在2022年野杜鹃漫山遍野的时候,我们要回去看看熟悉的山岗上熟悉的“光腚花”。人所共知的原因,为了这个承诺,我们等了三年,终于等到了金秋十月,终于等到了重阳佳节,所以,我们要回。   
       为什么要回?是因为我们所有人梦里都萦绕过的清澈河水,是因为我们梦里出现的袅袅炊烟,更是为了耳边再一次响起那些坦诚热烈的乡音,所以,我们一定要回。   
       在时光的回路上轻踏,       每一步都回响着你的话。       风,带着往昔的温柔,       穿梭于这无形的牵挂。   
       月光洒满回忆的巷,       照亮了我心中那条回路长。       梦回时,见你笑语盈盈,       醒来,却只剩空荡的回响。   
       爱,在回路中盘旋往复,       如同溪水绕石,情深不古。       我伸手,欲触那温暖影,       却只握住了一缕风的轻抚。
   
       回路尽头,是否有归途?       愿此生,不再错过回去的脚步。       让心化作那永恒的灯塔,       照亮你我他,还要回的那条路。   
 篇二:向父辈致敬   
        五十多年前,懵懂的我们,被岁月的浪潮裹着,多数人一脸懵的跟随着我们的父母,在备战备荒的口号声里,走入这座城市最北部的山区,从此,这就是我们今生无法遗忘的地方。   
       每一次回来,走入这座战备医院的旧址,我们都心存着感念和崇仰因为我们的父辈,注定要让我们仰望。   
        他们曾经在这片沟壑深处,用自己的双手,用他们那个时代特有的坚持和忍耐的品德,用无言的行动,在这里建立起这座当时整个辽南地区,功能设施最齐全的战备医院。然后,他们顾不上劳作粗粝,用伤痕的手,拿起了手术刀,一次次的救死扶伤。就在这大山深处,顽强的辐射出生命的希望和光。 
        一座战备医院,数百白衣天使,更有卫生学校,医院自属的药厂,完备的后勤保障体系,两个庞大的家属区,这里曾经的热度和知名度即便在五十年后的今天,也依然炙手。   
       不是夸张,更不是煽情。   
       山记得,水记得,乡亲们更记得。   
       救死扶伤是他们无染的信仰,干净的让人仰望。   
       姚沟医院,曾经是一个炽热的地标,如今依然会被乡亲们津津乐道。   
        我们这些当年医院的“孩子”,如今,已经站在夕阳里,凝神回望。就算我们寻觅不到父辈们的影子,其实他们从来都在我们的心中,所以,多少次的来,多少次的致敬,多少次的来,多少回的仰望。   
       仰望,那岁月无垠的天穹,       星光点点,似你们眼中的温柔。       夜风轻拂,带着你们的气息,       在每一次仰望中,寻觅你们的踪迹。   
       月弯如钩,挂满相思意,       银辉洒落,照亮心底的秘密。       我们仰望着你们,随风而去,       留下了无法磨灭的回忆。   
       仰望间,时光悄然流转,       爱意如潮,汹涌却温柔无限。       你们的笑容,是我们永恒的向往,       在每一个仰望的夜,静静绽放。   
       这世间万物,皆不及你们眼眸深邃,       山的丰碑水的记忆,都属于你们       仰望,是我们与你们最近的距离,       在这浩瀚宇宙,是无声的星河在天。   
 篇三:我们乡愿在远方   
       昨夜的酒,甘醇绵长,昨夜的团聚,热烈难忘。   
       谢谢如约而来的老同学,老朋友。   
       今晨醒来,我拉开窗帷,看到沉重的雾和倔强的光。 
       我穿戴停当,一个人,一部相机,走出酒店,沿着我熟悉从不陌生的路走着。   
      秋染步云山,雾霭氤氲的步云山,结束了一夜静谧开始喧嚣的步云山,我又一次走近了你。   
       我沿着那条无限延伸的公路走去,走到步云山大桥,我扶栏远眺,晨色熹微之中,我看到巍峨的步云山,在晨曦里如此的伟岸沉默,桥下蛤蜊河水断续无波,这是枯水的季节,看不到它的汹涌澎湃。但是,我记忆里依然鲜活着当年这里的那座跨河的石拱桥,因为建那座桥的时候,我曾和我中学的同学们,在冰冷的河水里搬运过石料。记忆如此清冽难忘。   
       沿着老街走着,向着当年读书的中学。有一些低矮的清灰瓦房还在,不过已经很少了,隐匿在新的房子群落里,显出一些岁月的厚重和沧桑。   
       已经是学生们入学的时间了,校车,自行车,偶尔也有私家车在校园门口停留。我走近一些,看看新的教学楼,当年这个尘土飞扬的操场,是整个公社各校区体育运动会的主会场,有过锣鼓喧天,彩旗飘飘,也有过扯着嗓子的加油和喝彩,只不过,都在几十年的风中悄然散去。   
       和校门口的老师随便交流了几句,他其实也颇感意外,这个略带清冷的晨,怎么会出现我这样一个拎着相机的人,我告诉他:1974年前后,我在这里读书。   
       这个貌似三十几岁的老师一脸错愕,仿佛看到了一个穿越时空的人。   
       我随便说出当年我的那些老师的名字,他只知道一个。这不奇怪,差了几十年的人生,无法重叠。   
       那老师告诉我,这里是乡唯一的中学初中所在地,我问他有多少在校学生,他说一百六十人左右。这是一个让我略感吃惊的数字,当然,我也不奇怪。   
        曾经是乡中心小学校长退休的老同学告诉我一组数字,当年他担任全乡中心小学校长的时候,全乡小学,那时候生源有两千四百多孩子,现如今,大约是三百二十多。   
       人口流失已经成为这片厚重土地绕不过去的现实。振兴美丽乡村,需要的是人,他们是未来和希望。   
       在这片古老而厚重的土地上,我的同学,我的朋友,无数的乡亲们依然选择了坚守。   
       我当然相信这不是简单的守望,而是对故乡最执着的坚持。   
       因为爱,所以永远存在。   
       在岁月的长河里,你们静静守望,       那抹晨光,温柔了时光的窗。       星辰变换,季节更迭无恙,       心中有爱,如你眸光,亮堂堂。   
       山川静默,是你们深情的模样,       风带着信,穿越人海茫茫。       每一次呼吸,都轻唤你们的名字,       守望成诗,字里行间皆是泥土的芬芳。   
       不求朝朝暮暮,但求心心相印长,       这份守望,比岁月还要绵长。       就算世界尽头,孤独将我们埋葬,       守望的火焰,最美的乡愿在远方。 
 |